资讯

如何应对耕地“非农化、非粮化”?

来源:中国土地资源网  2021-11-29

图片

图片


近年来,我国农业结构不断优化,区域布局趋于合理,粮食生产连年丰收,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,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坚实支撑。与此同时,部分地区也出现耕地“非粮化”倾向,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,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,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,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,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。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增强“四个意识”、坚定“四个自信”、做到“两个维护”,认真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“非粮化”,切实稳定粮食生产,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。——国办发〔2020〕44号

图片


如何应对耕地“非农化、非粮化”?湖南省土地学会建言献策
来源:凤凰网湖南 2021-11-27
图片
 

凤凰网湖南讯(文/袁树勋) “遏制耕地非农化”、“防止耕地非粮化”,事关粮食安全。近两年来,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下发相关文件,重视程度可见一斑。

11月19日,湖南省土地学会在长沙召开2021年第二学术沙龙。来自各界的近80名代表,对“非农化、非粮化”的现象、成因、难点、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。

湖南省自然资源厅总工程师、省土地学会理事长刘星辉、厅耕保处处长李元卓,出席沙龙并发言。省土地综合整治局局长、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罗铁军,担任沙龙主持人。

图片

 

“非粮化”需要精准施策

 

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,主张“口粮绝对安全,饲料粮适度进口”。

 

这个格局下,中国每年仍要进口一定数量的粮食,这是合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、优化本国农业生产结构的理性之举。

 

但风险也是存在的,比如国际局势变化或世界粮食市场波动、粮食进口受阻,怎么办?

 

政策层面一个相应安排是,“藏粮于地”。

 

其大意是: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,其中一部分可以不种或不完全种粮食,但其粮食生产能力仍然在。有需要时,这部分耕地可以快速恢复粮食种植。

 

从这个角度看,违规占用耕地建房等“非农化”现象,会导致耕作层严重破坏、粮食生产能力难以恢复,应该坚决遏制。

 

“耕地‘非粮化’,情况又有所不同。”湖南省自然资源厅综合处处长贺龙泉,在沙龙上列举了几类主要的“非粮化”现象。

 

一是耕地抛荒。南方地区雨水充足、光热条件好,一块耕地几年不耕作就会长满杂草,田埂沟渠也会失修,恢复种粮不太容易。因此,要注意以“轮休”之名行“抛荒”之实的现象。

 

二是“挖塘养鱼”。它会造成耕作层彻底损失,需要大量客土重造耕作层,才能恢复粮食生产能力。当然,有些地区利用稻田养鱼虾蟹,只抬高一点田埂,不做硬化不破坏耕作层,就不能归于此类。

 

三是耕地种树和经济作物。按恢复粮食生产能力的难易程度,又可依次分为几类:


绿化用途的花草苗木。商家出售这类产品时,往往会攫取大量表土包裹根系,对耕作层伤害较大。

 

桉树杨树等根系发达的树种。即耗费土壤养分,又破坏土壤结构,对土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损害较大。

 

茶叶果树等根系相对不发达的灌木树种,或中药材等多年生植物。它们对土壤结构的理化特征有一定影响,但土地粮食生产能力的恢复相对较容易;灌排等农田基础设施较齐全的园地,基本可以恢复粮食生产能力。

 

蔬菜、饲料、油料、糖料、棉花等非多年生经济作物。对耕地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最小,合理的轮作,还有助于提升粮食产能。

 

对上述现象进行准确区分、精准施策,不搞“一刀切”,是与会专家们达成的普遍共识。


图片
与会代表发言
 
“保障种粮综合收益”才能解决根本问题
 

贺龙泉利用回乡的机会,做过大量调研。

 

家乡农民告诉他:种水稻,一亩地的年收入只有几百块元;种脐橙,能达到几千元;种大棚蔬菜,好的话能达到上万元。

 

挖塘养鱼、种烟叶、种花草苗木、“种房屋”……收益也都大于种粮食。

 

上述简单对比,足以解释耕地“非农化”、“非粮化”现象的普遍存在。背后的矛盾,是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。

 

“保障种粮综合收益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矛盾。” 湖南省土地学会副理事长、湖南新禹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宋辉说,“如果种粮收益高,种植者也会自觉保护好耕地。”

 

这个观点,得到了与会人员的普遍认同。

 

在一户农民几亩的种植规模下,种粮很难养家糊口。把粮田流转集中到家庭农场、种植大户、农业企业手中,薄利多收,综合收益倒是可能得到保障。事关生态环保的节肥减药技术,在规模化农场中也更易于推广。

 

适度规模经营,也是中国粮食产业的既定发展方向。但这条路要走好,除了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外,还牵涉到两个关键问题。

 

一是智能机械化生产。规模化种粮需要雇工,但当下农村难觅青壮劳动力,雇工难且工价高。另外,农业生产因其特殊性,始终难以解决“雇工监管成本过高”的问题。从这个角度看,“用智能机器替代人工”,是大势所趋。

 

中联智慧公司股份有限公司,在湘北地区建设了4个智慧水稻示范基地。基地依托数字化技术,旨在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、定量决策、精准投入和智能作业。从前期试点情况来看,它在节省劳动力、节肥减药等关键指标上,都好于传统水稻种植方式。

 

王宋辉参与了湘北智慧水稻项目的规划设计,他在沙龙上分享了相关情况。

 

二粮食补贴。粮业是弱势部门,世界主要产粮国,都以财政补贴的形式扶持其发展。就中国的粮食补贴来说,与会专家们认为还存在补贴不精准、被截留等普遍性问题,并进行了相应探讨。比如有专家提出,“补贴的根本着眼点,应该是帮助粮食生产主体做强做大,而不是维系其生存。”


图片
智慧水稻示范基地(中联智慧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供图)
 
新问题要有应对方案
 

占补平衡,是一项重要的耕地保护管理政策。

 

它可以这么理解:每占用一亩耕地搞开发建设,就得补上同等面积和质量的耕地,以保证耕地总量不变。补的办法,有开垦后备耕地资源、复垦废弃宅基地和工矿用地等。

 

这类“补”耕地的项目,统称为新增耕地项目。

 

占补平衡工作,实行指标化的台账管理。新增耕地会折算为“补充耕地指标”,纳入台账。县区搞开发建设占用一亩耕地,其账户中相应数量的“补充耕地”指标,会被管理部门核减掉。指标不能欠账,否则就是“占补不平衡”了。

 

开过荒的老辈人都知道,新垦出来的地要连续耕作、用心管护,把地“养熟了”,粮食生产能力才上得去。新增耕地项目,往往也会配套为期三年的耕作补贴,以促进新增耕地的保护利用。

 

“但随着优质耕地后备资源逐渐减少,很多新增耕地要么质量不行,要么位置偏僻。良田尚且存在抛荒现象,那些不够好的地过了三年补贴期后,可能更加没人愿意去种。花大力气开出来的耕地,就这么浪费了。”一位来自市州的代表,在沙龙上的发言。

 

他想重点表达的是——

 

近年来,耕地管理部门加大了“回头看”力度。很多新增耕地,都被判定为管护不力,这些新增耕地所形成的补充耕地指标也被认定暂时无效。但这些指标实际上已经用掉了,如此一来,很多县区的占补平衡台账就出现了赤字。

 

“这些县区再开展新增耕地项目,得到了指标也没法使用,而是要被拿去抵消赤字。”上述代表说,“它们开展新增耕地项目的积极性,就变得很低了。”

 

这是一个新问题,与会专家们普遍认为,需要有应对方案。

 

针对耕作层保护利用、农民占用耕地建房等突出问题,与会专家们也进行了探讨。


首页 找土地 联系 发布土地